
秋之景、秋之情、秋之詩、秋之思 沒有秋蟲的地方 葉圣陶的作品,總是筆調清新,描寫細致,情感真摯,具有一種恬淡雋永的風格。這篇發表于1923年9月3日的散文一開始,寫了作者身居沒有秋蟲的城市中的一番感受。秋天來了,生活在深夜弦歌雜作、清晨輪震石響的環境中,“總聽不到一絲的秋蟲的聲息”。接著,作者想象在鄉間這時令的夜里,該是滿耳朵的秋蟲的合奏,這是“無上的美的境界,絕好的自然詩篇”。于是感慨道:這種蟲鳴聽起來即使是酸楚的,“總比淡漠無味勝過百倍”??墒茄矍坝植荒芴颖苓@種淡漠無味的生活,還只好死守在這“井底似的庭院”之中。作品含蓄而曲折地表達了“五四”落潮后,部分知識分于不甘寂寞又有所期待和追求的矛盾、苦悶的情思。 安徽升降柱 大明湖之春 老舍《大明湖之春》發表于1937年3月。大明湖是濟南名勝,可是在作者寫作本文時,卻已經是“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了,“湖變成了溝”,“水黑而不清”,“水定而無波”,“一望無景,只有高高低低的莊稼”。文章從濟南沒有春天感嘆大明湖已今非昔比。最后從作者毀于戰火的小說手稿《大明湖》說到一位友人畫的一幅名叫《大明湖之秋》的油畫,對大明湖的秋景作了一番生動的描繪。結末寫道:“題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卻說了大明湖之秋”。行文一波三折,極盡騰挪頓挫之致。語言俗白生動,婉而多諷?! 」识嫉那铩 ∮暨_夫《故都的秋》作于1934年8月。文章通過一系列北京秋色的描寫表現作者對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戀之情。作者認為,北京秋天的特點是清靜和悲涼。接著把南方的秋和北國的秋加以比較,處處突出北京“秋的意境與姿態”。文中指出,“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杯寺的鐘聲”固然是著名的秋景;而普遍存于街頭巷尾的景象,如“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透過槐蔭“漏下的日光”,攀附于破壁間的牽?;?,街旁落下的槐蕊,秋蟬的殘聲以及棗子、柿子、葡萄等鮮果,都是北京居民所領略的秋景和秋味。作者憑著他廣博的見識和敏銳的觀察,把北京的秋意寫得無處不在,色味郁厚,意境與姿態特別深沉動人。最后發出一段關于中國文人學士特愛寫秋悲秋的議論,認為這種對“秋的深味”的感受,只有在北方才能領略得最徹底,進一步贊美了北國的秋。全篇把景、情、理三者融合,結構完美,情意至深?!?a href="http://www.chinagzweitian.com/" target="_self">合肥全自動升降柱 秋夜 魯迅的這篇最初發表在《語絲》1924年3期上的散文詩,寫秋天夜晚作者在室外、室內的所見所感。在后園里,那奇怪而高的“天空”,它高高在上,“使人們仰面不能看見”;它洋洋得意,裝出微笑,卻灑下“繁霜”,使“園里的野花草”遭到嚴酷的摧殘??墒菞棙鋱孕糯禾鞎絹?,并已知道“春后還有秋”,斗爭還會有反復。它雖然光禿禿地“單剩干子”,并還身帶“皮傷”,但巍然屹立,像一柄利劍,伸出又長又直的干子,刺劈“夜氣”,直逼“天空”,迫使這“天空”窘迫不安,退避躲藏,表現了堅韌、頑強的戰斗精神。另一方面,它對在濃重的“繁霜”、“冷氣”下瑟縮著的“小粉紅花’則充滿著同情和理解。接著由室外寫到室內。作者看到后窗許多“小飛蟲”殞身不恤地撲向燈火,追求著光明。以無限崇敬的心情,贊頌它們是“蒼翠精致的英雄們”。全篇借助于象征、暗示、隱喻等手法,描繪出一幅深秋之夜的圖景。通過這幅畫面,寄寓著作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憤怒與抗爭,對被壓迫者的弱小者的同情,對追求光明的未來,敢于向黑暗現實進行戰斗的英雄的贊頌,反映了作者在寂寞中的韌性戰斗精神。色彩冷峻,氣氛肅殺,結尾以象征光明的火顯示一層暖色。冷暖交錯,動靜映襯,體現了作品精巧的構思,給人以雋永的回味 異國秋思 廬隱《異國秋思》作于1930年。1930年作者曾赴東京旅居,作品抒寫重游少年時代曾去過的井之頭公園時的感慨。先寫異國秋景所引起的悵惆之情。再敘專程到井之頭公園看秋景,引起一縷愁心和故國之思。當看到那熟悉的茶館,激起了往日的回憶和身世之感。那時正值暮春三月櫻花亂飛的季節,她們滿懷著玫瑰色的希望在畢業前與老師同游公園,高聲談笑、驕傲于青春與幸福之中。但九年之后,“我走的是崎嶇的世路,我攀緣過陡削的崖壁,我由死的絕谷里逃命,使我嘗著忍受由心頭淌血的痛苦”。追懷往事,更激起秋思的悲涼。最后由叢林中見到少女劃舟景色勾起了悲祖國悲同胞之情,抒發出對“破碎紊亂的祖國”的前途和對“窮苦的同胞”的命運的憂患嘆息。作品從悲涼的秋思中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民的同情。作者敏于體察感受,善于繪景抒情,用細膩流暢的文筆傾瀉出曲折起伏的感情,給文章增添藝術魅力。
- 上一篇:在那里,我們“幼稚”的堅信得以證實
- 下一篇:大選擇